十年感叹:保代辉煌时代过去了
“高薪”是大家贴给保代们的标签,顶着这样的光环,保代们一边穿梭于富豪巨贾之间,一边却常年奔波劳累,承受巨大的压力。
王先生在证券业工作超过9年,也是名副其实的老保代。他的从业经历就是一个缩影,映射出保代们在这10年间所经历的辉煌、坎坷。
王先生是北方一家中型证券公司投行部一部的总经理,从PE转型成为券商投行人员后,他只花了一年时间便取得了保代资格,之后几年换了2家证券公司,但自始至终都在投行部工作。在跟记者闲聊的话语中显露,他对这份工作的苦和累已“无感”,欣慰的是在不断换轨的过程逐步成长为总经理,也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奖励。
吐槽中小券商保代更辛苦
夜里10点,王先生才抽出空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自己时间很紧迫,翌日一早还要去参加一个论坛,在外奔波是家常便饭,回到北京也是一刻不能停歇。
“我刚获得保代资格的那几年,保代资格紧俏,拥有保代资格本身就是财富,每年底薪就能达到百万元,每月还能拿到几万元的津贴。,经过签字的项目一旦过会,还有项目签字费,收入比普通投行员工的多出不少,别人见面都喊我王总。”王先生细数当年获得保代资格的荣光。
众所周知,投行忙活最多的是文字处理工作,每天撰写各类文件招股说明书、再融资募集说明书、证监会反馈意见的回复、股票发行报告等等,其中保代是一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肩负着重要责任。
“虽然一份文件可以分成多个部分分派给多个人员,保代一定要亲力亲为认真审阅,不敢让文件出现一点带有主观表达的句子,特别是我们这些中小券商,承揽的多是民营企业项目,关于企业前景和融资项目要逐字斟酌,而大券商保荐承销的国资控股企业IPO就显然不一样,甚至在招股说明书中出现大量‘我们认为’的句子也能过会。”王先生向记者吐槽因为发行人身份不同,保代的工作态度和遭遇也有差异。
王先生接着向记者说“虽然说干什么工作都不可能轻轻松松,但这份工作真的很辛苦。但对于我们来说,最在意的还是看项目最终能不能上市成功,成功了再辛苦也无所谓,就怕一个项目忙了一两年,不能通过审批,所有的辛苦都白费。”
因为工作压力大,不少保代都换了一份工作。不过,王先生表示,既然走上这个行业,干一天算一天,现在讲换工作太幼稚了,这些年来不少同事换了行业,都不轻松。
希望企业不要再遮掩问题
对于10月15日,证券业协会发布了一份文件,其中放宽保代的执业准入条件被解读为保代将被重构,但王先生并不这样认为。
“现在已经不是保荐制度刚实行的时候了,拥有保代的身份已经不再是相当于拿着金钥匙,即便考得了保代资格,还是要看资历和人脉积累,不可能一两年就游刃有余,毕竟保代仍然是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行业,承销保荐不同行业的公司,每次都是重新学习的过程。”王先生表示。他认为老一批的保代仍然是IPO的主力,不会因为这个资格准入门槛降低就会收入缩水,资历和努力程度很重要。
对于放宽保代执业准入标准后,业内有传是为IPO注册制提前布局的观点,王先生并不认同。他认为,IPO注册制还没有成型,不可能会出现IPO堰塞湖大开拔,未来仍然有总量管制,保代资格需求不可能立马看俏。
记者也问及IPO发行制度改革。有言论认为,明年上路的IPO注册制将缓解保代乃至投行人士的文案压力,保代地位将不再吃重,投行将更注重自身的投研能力。
而在王先生看来,IPO注册制不仅没有减轻保代负担,反而加重了保代工作的难度。其一是,注册制施行后,因为监管机构参与审查的范围收窄,发行人选择投行或者说选择保代的话语权可能就增强了,如果投行严格审查发行人,发行人很可能会终止与其合作,另觅其他保代,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其二是,注册制后,需要企业所在地多个部门配合,为投行提供真实可信的证明材料,之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不可信的文件,投行本身也难以去考证真实性,万一最终企业造假曝光,那么保代和投行将承担很大的责任。
王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从业9年来,我国企业的诚信环境并没有出现较大改善,不少企业仍然是在遮掩大大小小的问题,中小券商在承销保荐中往往陷入两难。
“今年以来,资历老的保代有的去了集团公司开展资本运作,有的转身成为合伙人做投资,也有的去企业做董秘,保代辉煌的时候过去了。”王先生跟记者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