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募、私募日子都不好过!“只能耐心等待

基金 2023-02-02 09:42www.16816898.cn私募基金

  摘要 【最近公募、私募日子都不好过!"只能耐心等待下一波牛市的到来"】上周五,证监会向公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下发机构监管通报,明确机构定制基金相关监管要求,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银行委托公募基金管理资产的节奏有望放缓,这对部分依赖委外做规模的公募基金公司来说,无疑意味着业务的萎缩。看天吃饭的传统业务越来越难做,随着几大业务监管趋严,基金公司的赢利点正在不断缩减。   几大业务遇黄灯 公募基金战线一再收缩

  上周五,证监会向公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下发机构监管通报,明确机构定制基金相关监管要求,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银行委托公募基金管理资产的节奏有望放缓,这对部分依赖委外做规模的公募基金公司来说,无疑意味着业务的萎缩。看天吃饭的传统业务越来越难做,随着几大业务监管趋严,基金公司的赢利点正在不断缩减。与此同时,创新点却相当有限,FOF业务虽有盼头,但就当下而言,可谓难解近渴。

    01、靠天吃饭有点难

  长久以来,公募规模的增加依赖于新基金发行,近几个月来,新基金发行难度加大。今年以来各家公司延期发售新产品的情况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公司直接按照90天的期限顶格发售。

  今年以来,新基金的募集难已经成为了基金业的一大新特点。“今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行情都不好,基金发起来真的很难。”一位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抱怨。该人士表示,从今年新基金销售情况来看,整体市场热度明显比去年更低。股市继续震荡,让更多普通投资者远离权益类投资,而债券市场也非常低迷,所以非常难发。

  而另一方面,由于此前监管层对基金公司超期未募集数量和比例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基金公司只能将存量未发行基金推上渠道,发行渠道也很拥挤。

  这位业内人士还判断,基金“去库存”的压力会随着新基金的发行而缓解,但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如果一直保持目前的行情,今年他们公司整体销售情况将比较严峻。

    02、战线正在收缩

  一面是“艰难”的增量,而另一面是业务范畴的萎缩。

  随着政策的变化,基金委外资金正在逐步萎缩,这对那些大力发展委外业务的公司冲击比较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坦言,此前他们公司规划了几十只委外基金的发行,但是现在这部分增量基本上都没有了。

  有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刚干没多久,委外就收摊了。”

  除此之外,由于监管加码,保本基金到期后必须转型,难以贡献新的增量。据基金报数据统计,年内有33只保本基金将到期,24只设置了转型条款,可以实现转型,但还有9只基金有可能面临清盘。

  与大量委外业务相比,保本基金对基金公司的规模影响相对较小,只是,这种产品形式对基金公司来说,基本上已合上了大门。

  公募业务难做,子公司业务也是一样。目前各家子公司,大多靠存量过活,这种状况,目前尚未看到转折点。

  战线的种种收缩,看似都出于政策监管,但其实倒也不然。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无论是保本还是委外又或者此前大规模扩张的基金子公司业务,都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这些风险不兑现时,能够对基金公司的业务产生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有一个大风险兑现了,就有可能将基金公司毁于一旦,有些风险是那些看上去规模很大的大型基金公司也不能承受的。因此,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拓展新型业务,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创新并不容易。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创新的成本比较高,新尝试不一定都会有好成果,但是付出的代价却往往很高。相比之下,他更看好FOF基金未来的前景,“但是FOF还没真正开始,我们已经感受到竞争压力不小了。”

    03、两极分化愈加明显

  虽然如今行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行业里的各个公司面临的情况却差别很大。好几年前,基金行业就开始谈基金公司的两极分化情况了,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这种两极分化正在愈加明显。

  不少小基金公司面临着比较大的发展压力。新基金募集艰难,渠道优势不明显的小基金公司会受影响;子公司业务收缩,对于依靠通道业务的小公司影响不小……

  相反,大公司的情况就好的多了。“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一位大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规模超过700亿以上的公司,实际上就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了。”

  他解释,因为基金公司的经营成本、人力成本相对固定,当超过700亿规模之后,基本上每年的管理费收入就能够稳定保障各项公司运营了。对于这些规模比较大的公司来说,主要的压力可能只是每年的业绩增长率,对他们来说,目前最大的难题是找到一个新的规模增长点。

    小公募日子也不好过

  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去年末,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共计116家,其中,管理资产在20亿元以下的基金公司数量合计15家,总体占比达12%,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基金公司生存举步维艰。

  对于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即便是有幸经历了几年难遇的大牛市,仍然难以抓住市场机遇做大做强,导致公司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公司成立了几年,虽然遇到了上轮牛市,但是股东方面没有给予任何的资源支持,一切业务都只能靠自己,不仅如此,由于股东的敏感身份,我们在与银行渠道接触时都颇受限制,现在感觉许多业务开展非常困难,公司发展看不到前途。”北京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有一些基金公司近几年尝试高管持股,但一些没有渠道资源的高管难以带来销量,规模仍然受限。

  上海一家中小基金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我们公司采用高管持股,渠道资源有限,虽然公司成立的时点很好,但即便是遇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公司也无法通过主流的银行渠道发行产品,只有通过股东自有资金成立发起式基金积累公开业绩,现在公司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几百万,还处于‘烧钱’状态,只能全方位节约成本,公司的高管出差都是坐经济舱。”

  另外,2015年股灾之后,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徘徊不前。

  “主流的银行渠道在进行产品代销时有非常严格的产品准入白名单,只有管理资产规模在行业前二十的基金公司才有资格进入,对于小公司而言,进入主流的银行代销渠道非常难,除非托关系,但在公募基金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当下,即便小公司的的基金产品进入了主流银行的渠道,但小公司没有知名度,投资者对小公司的投资专业度并不认可,我们公司近期即有幸进入了工行的代销渠道,但弱市之中,基金发行非常艰难,从新基金的发行来看,渠道方面根本卖不动。”北京一家小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也频频面临人事变动的尴尬处境,这也是制约中小基金公司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管行业的关键因素是人,但是小公司经常面临着人事变更的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股东层面的股权关系没有理清,一旦公司管理层更换,一朝天子一朝臣,包括投研团队在内的其他核心人员都会随之离职,这在国内资管行业很常见,许多小公司之所以一直做不大,主要原因还是管理层不稳定,公司长期人心涣散。”深圳一家小公司投资总监对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管理团队初步稳定的中小基金公司,也越来越难做,原因很简单:缺乏牛人加盟,投研团队薄弱,主动管理业绩难有亮点。 “2015年股灾之后,金融监管趋严,现在小公司越来越难做,只能专心做主动管理业务,但中小基金公司一般考虑到成本,很难挖到业界牛人,许多产品业绩表现惨淡,管理资产规模很小,管理费收入基本都无法覆盖公司的前期运作成本,我们也只能耐心等待下一波牛市的到来。”上海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年初私募产品发行骤减 跳槽、“奔公”人才难留

  在市场持续不景气、私募产品发行再创新低的情况下,一些私募圈人士熬不住了,想要另谋高就转会到别的私募,或者干脆离开私募行业,奔向公募、券商等相对稳定的工作。今年1、2月份私募产品发行量再创新低,私募着急向渠道“自我推销”,但资金方对主动管理的股票私募难说爱,量化、债券产品成了过冬首选。

    01、部分私募熬不住 回流公募时有发生

  “市场很难拓展,而且老板给的待遇也不好,我想换工作,有没有哪些公司团队、机制、待遇比较好的?”最近北京某大型私募营销总监向记者表示,当初从券商出来挑战私募销售,没想到光景却不好,收入和付出严重不匹配,去年拿的钱还没有某些资管公司的前台多,所以他想离开。

  这种情况如今在私募圈里并不少见,在持续将近两年的熊市里,私募基金艰难过冬。一些当初冲着高薪水、怀揣着创业理想的私募人士纷纷熬不住了,有的直接离开私募,奔向公募、券商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则跳到其他待遇好的私募机构。

  北京某中型私募的市场经理在今年2月初就加入了某家新锐公募基金,最近全国各地跑渠道、发产品,忙得不亦乐乎。据他透露,基金公司年初给新来的员工都发了年终奖,今年他们公司吸纳了不少人才,给的薪水待遇也不错。

  一家中型私募的市场总监也在今年3月进入某老十家基金公司,专门跑机构业务。她说,虽然在私募跑市场已多年,但终究没有得到系统的锻炼和学习,如今想去公募平台修炼后再考虑创业。

  而北京另一家中型私募的投资经理最近也在打听哪些基金公司招人,想要“奔公募”;另外,北京一家小型私募的总经理当初跟着董事长从公募“奔私募”,后来却在熊市中又回到了公募,因为公募更有安全感。

  同时,一些业绩一般、规模又不大的中小私募在熊市中团队“分崩离析”,艰难度日。北京某中型私募市场人士透露,由于老板不肯给股权,原先的两个投资经理纷纷离职,一位自主创业,一位去了外资银行。北京另一家小型私募原是三人合伙,但股灾来临时产品回撤巨大,一个合伙人也选择离开。

    02、资金方不愿代销 主动管理私募遇销售难题

  格上理财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私募基金产品的发行量不容乐观,1月发行了979只,2月则为744只,创近一年私募产品发行量新低。从近3年的私募发行情况来看,年初1、2月份发行量在各月中处于较低水平。

  基金业协会数据也显示,今年1、2月份证券类私募基金规模增长较慢,总共仅增长了353亿元,而去年同期证券私募基金规模总共增长了1280亿元,差距较大。

  在市场持续不景气情况下,记者发现不少私募机构、资金方都遇上了产品发行的困难。一方面,私募四处找钱,但资金方对主动管理的股票产品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资金方有大量资金想要投出去,但市场不好不敢多投权益类产品,量化、债券产品更受青睐。

  北京某中型私募市场人士最近四处找券商“自我推销”、求合作,但资金方目前普遍对主动管理型的股票私募产品不感冒,“现在资金方都喜欢量化产品,股票产品想找券商代销很难,尤其像我们回撤相对较大。目前谈下来只能先放个盘子在券商那边跑,等市场好起来再说。”

  北京某百亿私募营销总监也表示,今年一些银行渠道纷纷要求5%~20%的安全垫才愿意代销私募资金,但这让他们很为难,想要找委外资金却迟迟难以突破,“我本来想找城商行、农商行,但目前业内都比较谨慎,即使有钱也只是投债券私募,没有听说几家愿意给权益类私募钱的,我跑了一两个月没有进展。”

  对于资金方来说,在熊市中对股票私募难说爱,“我们前两年给一家大私募发的产品,但股灾以来到现在,大部分都清盘了,实在不靠谱。所以我们暂时不太会接受一些主动管理的私募,还是选几家量化的优秀投顾比较好。“华东某大型券商机构业务部人士表示。

  深圳某大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士也表现,今年代销的资金量很大,但需要投顾进行跟投,首发要求10%左右跟投规模,除非是特别优秀的私募,不然不愿放松条件。

    给私募算一笔成本账

  截至2017年2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8306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8626只,认缴规模11.35万亿元,实缴规模8.55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28.23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私募基金行业看似风光无限,然而,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绝大多数基金管理人却充满着艰辛与不易。

  据了解,私募证券管理人的主要收入为管理费和后端的业绩提成。在目前股市震荡市的背景下,鲜有私募能获得后端的业绩报酬,绝大多数私募管理人能取得的确定性收入仅为管理费用。记者从多家私募基金及三方机构了解到,目前私募管理费大多按照1%~1.5%来计算。假设管理费按照1.5%来算的话,刨去支付给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费用,实际到手的大概为1%。这种背景下,小私募大多亏本运作。

  深圳一家小型私募告诉记者,目前私募运营最大的支出主要在两块,一个是人力成本,另外一个是办公场所支出,一家3亿规模的私募,管理费按照1%来算,一年可获得的确定性现金流入为300万元。上述私募告诉记者,一家3个亿管理规模的公司,人力方面至少需要1-2名基金经理,以及3~4名做研究、交易和市场等工作的员工。他坦陈,“虽工资弹性很大,普通的学徒年薪可能10万也不需要,但是需要培养,而找一个有经验的薪水就不低,还需要看合伙情况等,否则基金经理百万年薪也不够;找一个有潜力的、有一两年经验的研究员薪水相对不太高,即使严控成本,基金经理合伙创业、一年下来给的工成本资也至少得一、两百万。”

  北京一家私募告诉记者,目前在北京,私募研究员的平均市场价为年薪50万。“虽然私募相对公募而言固定的工资是偏低的,刚进公募做研究员的毕业生起薪为2万,而私募只有1.6万,但是私募的年终分红占收入的比例更大。”他表示,虽然私募研究员的年终奖是根据绩效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但一名研究水平过得去的私募研究员年薪也要50万元。

  办公场所方面,据多家私募反馈,一般在深圳福田或南山租一个一般的写字楼,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在10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也得120万;而如果紧紧巴巴在边缘地段租一个办公场所,月支出也得5万左右,一年下来也要60万。这是固定支出的保守估计,此外还有各种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营业税、律师费等等,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综合以上保守计算的费用,如果创始人、合伙人在这个阶段是只投入、不拿钱的,一家3~5亿管理规模的私募仅能挣扎在生存线。

  事实上,目前91%的私募证券管理人不到5亿规模。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3月11日,私募证券管理人数为8005家,5亿以下规模的私募证券管理人数达7287家,占到了整个私募证券管理人数量的91%,而其中又有近八成的私募不到1个亿的管理规模。

  (原标题:最近公募、私募日子都不好过!“只能耐心等待下一波牛市的到来”)

  (:DF208)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