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遭遇监管困局
从注册源头受限到挂牌募资暂停,私募基金目前正面临来自监管层的最强规范。
这不是没有来由的,市场表现不佳,私募基金的日子也越来越难熬,甚至玩起了失联。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我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万家,基金认缴规模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截至目前证监会共对140余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销售机构进行现场检查,配合地方政府对40余家涉嫌非法集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了风险排查。在如此庞大的数据下,除了愈加明朗的发展和机遇以外,风险其实也从未退场。
私募行业风声趋紧,监管层对私募违法违规问题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强。
“募资监管规则及配套规则的发布,对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新华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郑孝和表示,规则的推出改变了过去行业无章可循的情况。在他看来,登记备案之后须配以监管处罚规则,约束和规范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若《募资行为办法》等配套规则发布实施,2016年将是私募行业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元年。”
2015私募爆发年
2014年私募备案制实施,私募基金正式被纳入监管。如果说2014年是“私募元年”,那么2015年就是私募基金行业“空前发展”的一年,不管从管理人新增数量还是私募基金产品发行数量,都有急剧地增长。与此同时,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在2015年有很抢眼的表现。
2015年私募基金的数量出现了井喷,私募产品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百亿元级别管理人数量再创新高,投资策略百花齐放。与此同时,股市前所未有的暴涨暴跌,行业监管趋紧,政策限制频出,各投资策略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A股行情的高涨带动投资热情高涨,私募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工具的丰富,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2015年,私募基金的加权平均收益优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2015年加权平均收益为26.58%,而公募基金(非货币)的加权平均收益为14.6%。
私募基金行业发展日益壮大,但是风险也在不断积聚,风险事件陆续暴露。有私募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近两年来私募基金公司呈几何级数般爆发增长,后期将有越来越多的问题爆发出来,这对整个行业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去年底,监管层已经收紧私募基金备案,将其与P2P、众筹划清界限。2015年11月23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的问题解答》中明确,包括P2P/P2B、众筹等在内的相关平台将不予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还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做出要求,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包含“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相关字样的机构,协会将不予登记。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近日表示,近年来私募基金发展迅速,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2015年证监会组织会内各方力量对140多家基金管理人进行现场检查。此外,证监会还对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立案稽查,对2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或者地方政府。2016年证监会将加强私募基金行业日常监管和检查执法工作,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20家私募失联
又有4家私募失联了。
由于市场表现不佳,私募基金的日子也越来越难熬,甚至玩起了失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1月11日发布了第三批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并对失联(异常)私募机构最新情况进行公告,加上2015年末公告指出的16加失联(异常)机构,如今失联的私募机构已经多达20家。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11日,协会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5221家,与第一次曝出私募失联的时间相比,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私募的数量又多了近4000家。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4家失联机构与此前确认失联的16家私募机构中的14家类似,其产品多投向债权融资类项目。这意味着,机构失联将对投资者造成最直接的经济损失。
事实上,该类产品也成为当前私募基金备案中的主流项目。而在私募基金的信息分类公示中,监管层却并未对该类基金实施专项划分和统计,这也导致多数债权融资类私募基金登记为股权投资类基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债融类项目在私募基金分类统计中存在的空白,一方面导致该类产品规模变化的监控、监管存在障碍,同时也诱发该类产品管理人在信息披露的瑕疵。
“即使找到私募机构负责人,要回钱的可能性也不大。”江苏创盈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涂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一直无法联系上私募机构负责人,估计投资者的钱是要不回来的。
涂勇说,尽管投资者手中都持有兑付合同等,但因为被告主体已经失联,即使找到被告主体,也要对其资产冻结后进行处置。
“很多时候,被告主体的资产已经进行了转移,从法律上来说,受害人根本无法对其资产进行冻结与保全。”涂勇表示,从目前的法律规则来看,私募机构只要注册报备,对法定代表人没有其他约束。而从管理上来说,行业协会对其只有督促监管功能,并没有强制执行及硬性的法律条文相约束,因此,还欠缺法律法规的保障。
乱象丛生呼吁监管
在我国私募行业爆发式发展的同时,行业乱象频发。从近期一系列措施来看,监管层逐渐意识并重视到私募行业规范问题,加强私募行业监管、强化规范工作已经开始。私募机构将在强化规范中迎来行业大洗牌,一些非法融资、运作不规范的私募将直接面临淘汰。
私募基金的乱象是由于大部分的私募基金涉足了债权融资类项目,而这本是监管层以及基金业协会不鼓励的业务。
记者了解到,债权基金乱象早在新《基金法》相关制度落实前后就曾一度暴露,彼时表现形式为管理人发起设立有限合伙基金从事融资类业务;而在基金业协会开通备案制度后,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融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以“股权投资基金”的名义延续此前的业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与基金业协会并未为该类基金产品提供分类划分窗口有关。根据现行分类公示规则,私募基金仅划分为证券、股权、创业、其他四项,并未包含债权类或融资类。
证监会主席肖钢在1月16日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大会中表示,私募行业内出现了如违反合同约定、内控制度差、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需要促进私募基金依法诚信运作,加强行业自律。
此前,部分机构违规代办注册的情况也被曝光。1月7日,基金业协会公告称,基金业协会发现部分网站涉嫌冒充协会“官方代办机构”或涉嫌采用虚假宣传及类似手段办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并于2015年11月24日发布《中国基金业协会关于登记备案工作的严正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声明》发布后,部分涉嫌违法网站更正了网站内容,删除了涉嫌违法内容。基金业协会通过授权律师对相关事实进行认真核查,根据核查结果与其采取的整改措施,对涉嫌违法代办机构分别采取相关法律措施。
明确自律监管底线
私募基金自获得《证券法》的承认后,在2015年迎来了历史上首个大发展的良机,进入私募的门槛迅速降低。而随着去年年中股市进入剧烈震荡,相关的矛盾与问题也开始暴露,引发监管者开始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监管。
记者从中国基金业协会召开的工作部署会议了解到,基金业协会今年将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力促基金管理公司严格执行基金合同,出台《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自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自律规则,明确证券、期货、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和一般私募管理人的机构登记、产品备案、募集行为、合同指引、投资运作、托管保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投资顾问、外包服务等业务。修订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明确自律管理底线。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立峰撰文指出,私募基金在短短两年不到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时间还很短,先试一试,先闯一闯,然后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的思路也是各方的共识。”胡立峰认为,与私募业务的蓬勃发展相比,私募监管与自律管理有所滞后。现在到了“法无禁止即可为”与“法有授权须尽责”需要辩证统一的时候了。面对私募基金募集运作不规范、行业信用风险不断加大的现实,作为监管部门与自律组织的行业协会,应有所主动作为,通过自律规范、行为指引、自律公约等适当方式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当前,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标准、门槛不是高了,而是已经非常低了,现在应该是逐步提高私募基金质量的时候了。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建军指出,私募证券基金行业面临着来自监管日益严格、投研能力亟待提升、风控能力等各方较为复杂的因素的影响。
他认为,私募基金的利润提成收益分配模式使其必然追求绝对收益,倾向于投资新兴产业的高成长股;投资高成长股对于私募基金的投研能力要求更高。私募基金必须具备专业的分析能力,包括基于宏观对股票周期的判断;对新兴高成长产业的理解和分析,基于公司基本面、战略层面以及公司治理效率等的优质公司筛选能力。私募基金必须具备专业的分析能力——基于宏观对股票周期的判断;对新兴高成长产业的理解和分析,基于公司基本面、战略层面以及公司治理效率等的优质公司筛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