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这是一个肤浅的时代,我们...
在一场把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猎豹移动 CEO 傅盛,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话剧导演赖声川凑到一起的体育赛事上,我见到了这个被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艺术家。
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每一年在深圳召开的亚太最大规模的国际性大帆船赛事的中国杯帆船赛,却会把众多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变革、企业创新等方面引领风潮的带头人聚集一堂,授予“时代骑士”的称号。
正如今年中国杯帆船赛的蓝色盛典颁奖晚会上,对赖声川的颁奖词所说,赖声川“是令华人骄傲的东方戏剧大师,堪称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从表演工作坊到乌镇戏剧节,他手中诞生的戏剧天地,愈来愈开放、宽广。从单一到多元,从束缚到解放,如同互联网将世界变平,他也用时代力量将戏剧文化推得更广。”
现实生活里的赖声川,看起来比照片和视频里要瘦点,一袭黑色唐装加上标志性的圆圈胡与长发,让他显得冲淡平和,而他的个性确实如传说中那样豁达乐呵,并不像其他小众艺术的创作者那样有着举世浊而己独清的范儿。
今年距离1985年赖声川表演工作坊(下称“表坊”)创团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 北南海路的艺术馆首演已经是30周年,虽然打造了《宝岛一村》、《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等等30多部传奇剧目,但直至今年表坊才终于在上海拥有一个固定的专属剧场。赖声川为其取名为“上剧场”,藉由这个专属剧场的开端,他期待在中国会迎接一个“大家一起上剧场去”时代的到来。
而今年另一件对赖声川来说也很重要的事,则是曾经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世界各地的他,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带回了家乡——江西会昌。赖声川的父亲赖家球出生在江西会昌城北的古宅,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岁月。1948年去台后赴美工作,此后没再回过会昌。而生在美国、长在台湾地区,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赖声川,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故乡的概念,虽然小时候经常听父亲提及会昌,但他没法想象父亲所说的“家 乡”是什么样子。
直至1997年第一次回到故乡,父辈的往事和情怀,开始丝丝缕缕渗入他的作品中。相比三年前由他发起,如今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戏剧节——乌镇戏剧节,赖声川觉得和这次会昌的演出有很大不同。
乌镇戏剧节更类似一个话剧的嘉年华,戏剧节期间会有一两千场的演出,而这次在会昌上演 《十三角关系》,他视为“文艺下乡”的开始,希望在中国的很多小镇,逐步出现表坊的作品巡演,让当地的小孩、年轻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 到话剧演出,让更多人喜欢上话剧这门艺术。“让家乡的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看到文化的演出,那么当他们长大了,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这次在会昌期间,赖声川还去看了其他小镇的剧场,将来也会去巡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个性,“现在我们一年都会到全国三四十个城市去演出,在我看来,话剧应该是更常态、更生活的事,而不是少数人看的艺术,不像收藏了多年的一瓶好酒,只有懂的人才能喝,话剧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在皇宫演,但也一样可以在广场演。”
2014年,中国话剧演出11,854场,相比上年的迅猛增长,今年增幅明显放缓,市场开始步入理性消费,全国话剧观众数量和演出票房增长不足3%。不过2014年话剧演出超百场的城市有12个,二三线城市也有渐热趋势,天津、武汉等城市演出超过200场。
虽然小剧场业一直处于投销兴旺的状态,诸如《盗墓笔记》等著名IP纷纷搬上舞台,娱乐明星更是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异彩,不过也有话剧行内人士透露,中国话剧演出有60%以上都在亏钱。
但对于赖声川而言,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并不是一个问题。从他30年前做第一场话剧开始,每一场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赖声川说“可能你以为我会在考虑市场,但其实我没有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做艺术总是想成不成功、赚不赚钱,会让艺术的高度以及完整度都会有所缺失。有没有从一开始就追求商业成功而成功了的作品呢,这样的作品是有的,这样死掉的作品其实更多。”
他觉得成功的创意是无法复制的,“我把创意做好,由我的团队来判断商业价值。”不同的戏 剧可以推送给不同的人看,做戏剧,团队的支持很重要。“我不是什么戏都票房大火,有的戏我的团队会判断看的人不会那么多,那就规模做小一些。他们的目标是不赔钱。我的目标是戏可以一直演下去。不赔钱就行,我们不需要赚太多钱。”
对于赖声川来说,戏剧是一种理想。30多年前,台湾正如今日的内地,有才华的人都去做工程师,做商人,他笑言“我就是个怪胎”,作为辅仁大学的高材生,他却报考了美国伯克利大学戏剧系,当时的台湾甚至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戏剧剧场。
在伯克利,他看到了这个当时全球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作为一个智慧汇聚之地,很多人却在为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平等、自由而努力,重视人文关怀。他体会到了戏剧对于人的意义是“教化”,可以培养人的心灵更加宽广,看世界的视角更多元。
赖声川坦言,现在的中国,衡量成功的标准很单一,除了有钱就是有很多特权,但人生还是应该关注更多别的东西。“这是一个很肤浅的时代,但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多并不肤浅的人。我希望我的戏剧能为这些不肤浅的人服务。如果观众能从戏剧作品中获得一 些东西,这些东西能够在将来面对生命时有所帮助,这在我看来就是戏剧的意义。如果他只是被娱乐的话,他不必到我们这里来,虽然我们也提供娱乐。”
热爱佛学与旅行的他,思想中往往会考虑到因果。在创作时,他会不断地问自己,笔下所写 的作品到底对社会和观众是否有好处。“我会尽量希望我的戏能够有利于观众,而不是有利于我。因为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他考虑两个方向,一是他自己开心就好,二是市场最喜欢什么。其实,还有第三个方向,就是什么东西有利于观众,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
同样,他也会思考如何才能让话剧艺术薪火相传,播下更多艺术的种子,在未来长成生态丰富的森林。
表坊曾经在很多不同剧场巡演,这些剧场或者太大,导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太远;或者不是用于专门表演话剧的剧场,又或是时段排得非常满,让慎重于品质控制的表坊总是要几经辛苦才能争取到彩排加演出的档期。
今年上剧场的推出,被赖声川视为一个契机,借鉴30年运作的经验,上剧场将培养自己的驻场演员,并且在剧目的制作成本上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目前演出计划已经做到明年8月。未来上剧场除每年定期演出的赖声川表坊及北京央华時代的优秀剧目之外,还会有为上剧场“度身定制”的表坊驻场剧目。,相比巡回演出中众多的明星面孔,“上剧场”的剧目会挖掘更多的年轻话剧演员,票价也会更为亲民。
剧场与商圈的融合,代表着剧场回归到生活,生活跟看戏能产生更为紧密的结合。他希望有一天,戏剧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上剧场就像平时吃饭、逛街那样平常,打破生活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无论如何创新或变化,话剧永远是小众的艺术。一场戏,可能近距离地、面对几百人的效果是最好,观众与演员能形成交流,能深深感受到剧中的氛围,角色的情感。这是观众在看任何娱乐项目如电视、电影、视频都无法取代的生命体验。而我要做的就是越来越好地服务这几百个观众,这样就足够了。”